三體

Facebook event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188183808120937/

● playaround工作坊系列講座

● 新三體關係:從後人類到超人
Neo-threebody: From Post-human to Übermensch

● 講座報名:https://goo.gl/3Ra1dz

科技飛速進展下,數據由物與人的衍生物,逐漸轉變為具有主體與能動性的存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相互關係至此加入了新的變數,未來將面臨更多渾沌未知。社群織衍計畫小組以當代三體共構之文化脈絡為主軸,透過藻類(自然)、使用者(人類)與人工智慧(科技)等符碼,探討其交互作用:科技如何涉入並改變原先的雙體關係?新的三體關係的之於當代社會的意義為何?數據作為具有主體與能動性的存在,與人類主體性之交互關係又該如何定義?

本場講座邀請社群織衍計畫小組,以計畫成果<3sth.net>與相關資料為基礎,探討數位化與網路系統所建立之三體關係作為藝術創作的發想與過程,以及此間引發對當代三體關係的思考與討論,以及未來三體關係更為普遍後,對於人類,與人類所處的各種環境,可能發生的改變又會是什麼。

● 講者介紹:

● 蘇紳源
https://vimeo.com/semisu
蘇紳源為跨領域藝術工作者,創作脈絡主要在探討科技、自然環境與人類行為在當代社會下所產生的交互作用。藉由不同媒材(新媒體、雕塑、影像、聲音與生物媒介)與現代科技(網路科技、資料視覺化、數位製造、動態裝置、電腦視覺)的整合,探討虛擬與現實間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與衝擊當代社會文明。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影像、動畫與新媒體研究所(2015),曾擔任 Eye and Ear Clinic (2014)主要核心成員與活動主辦人、芝加哥哲學星期五(2015)核心工作人員、台北藝術節-正電效應(2017)專案經理與執行製作以及科技融藝-社群織衍計畫(2018)主持人。

● 吳迺菲
https://www.naifeiwu.com/
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學院,現以個人名義於台灣、倫敦、柏林等地發表創作。

作品多以錄像、裝置、行為藝術及其他參與互動式的計劃為主,透過探討語言結構及其他溝通模式,關注翻譯與詮釋、溝通與中介、認識論、感官經驗與認知基模等議題,並試圖討論我們如何系統化對於世界的認知及他我之間的關係。近一年來的創作多藉由參與式計劃,邀請群眾參與,進而紀錄集體卻也同時具有個體性的意義產製過程。

● 張顥馨
https://aushinia.net/

畢業於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所,探討主題為藝術與科學技術之間知識典範的關聯與比較,並針對此議題進行研究與創作。除藝術領域,亦透過參與Pansci泛科學、台大科教中心、Info2Act、台灣生物藝術社群(Bioart.tw)等資訊設計、科普與科學溝通(science communication)計畫,實驗藝術結合科學技術的模式與方法。作品與研究計畫曾於台灣、日本、中國大陸、芬蘭等地呈現,曾任教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Roy Ascott Studio Technoetic Arts實驗班。

● 陳珈汝
https://www.chiaruchen.com/

陳珈汝探索日常物件在環境如何形塑當今的意義,與思考它過去的歷史脈絡。計畫始於生活所在的台灣,參與了地方藝術節、城市與鄉村的地景藝術設計,並駐村生活於東南亞。自然世界持續啟發著她,視纖維工藝為人類生活的軌跡,現她專注研究不同纖維與跨領域合作的可能,試著將創作過程帶入社區,並藉由參與式的工作坊作田野紀錄,邀請居民實驗當地媒材、人、空間的關係發展,持續讓創作過程保持開放和多元的對話。